
张跃钢
课题组长
清华大学物理系 |
电话:010-62788965 邮箱:yuegang.zhang@tsinghua.edu.cn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纳米楼305室,邮编:100084 |
张跃钢博士现任清华大学物理系长聘教授;曾任日本NEC基础研究所研究员、美国英特尔公司资深研究员、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终身研究员,国际半导体技术规划(ITRS)新器件及新材料专家工作组成员,美国基础纳米科学年会自组装结构与器件分支主办委员会成员;现兼任“Scientific Reports”, “Graphene”, “Flexible Electronics”,“功能材料”等学术期刊编委;30多家国际学术杂志论文评审专家,美国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功能纳米材料中心评审委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美国Keck基金评审委员,法国-伯克利基金评审委员;美国材料学会,化学学会,电化学学会,及IEEE会员;中国化学会第29届理事会理事。
张跃钢博士先后在国际科学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80余篇,被引用次数超过21000次(h-index 72);授权专利60余项;为5部专著撰写有关章节;并受邀在40多个国际会议上作过特邀报告。其在国内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近20年期间,分别于日本电气基础研究所、斯坦福大学、英特尔公司、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科研项目十多项,其中担任PI的6项,担任跨国公司研发大项目中小组领导人的3项。 在纳米材料合成与表征、纳米器件制造与测试方面的主要创新成果包括:合成了由纳米管和半导体纳米线组成的纳米同轴电缆结构(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实现了单层碳纳米管与半导体或金属间的纳米异质结构(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这个研究成果对改善碳纳米管器件的电学接触特性起了重要作用;发现了碳纳米管对光照有电学及力学反应,为以后纳米管人工肌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用实验证明了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碳纳米管半径与金属催化颗粒尺寸的对应关系,对碳纳米管生长机理的研究起了重要作用;运用电场对碳纳米管的排列效应实现了器件制备所要求的化学气相沉积纳米管的原位有序生长;用化学或生物分子对碳纳米管表面进行非共化键改性,非共化键改性不会影响碳纳米管的电学特性,但仍然可以用来在纳米管上安装蛋白质,纳米晶粒等,对化学或生物传感器至关重要,相关论文被应用次数超过2000次;实现了由单个纳米管与金属纳米颗粒组成的具有单电子灵敏度的纳米闪存器件;利用碳纳米管与SiO2组成的“纳米铅笔”核壳结构纳米探针在压电介质上实现了超高密度数字存储器件;首次提出和实现了用光学捕获方法操作与分离碳纳米管。2008年起在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开展了石墨烯材料的研究, 首创用化学气相沉积法直接在介电基底上形成单层石墨烯薄膜和纳米带场效应器件阵列;观察了单层石墨烯迪拉克点附近的反常噪声特性;研究了石墨烯纳米带器件的量子局限效应,揭示了石墨烯纳米带的宽度对其输运特性的影响。近年来在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镁硫电池、超级电容器等电化学能量存储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突出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J. Am. Chem. Soc., Nano Letters等杂志上,同时应邀撰写了数篇专题综述文章;其中基于氮化石墨烯/硫复合电极材料所设计的锂硫电池循环寿命高达2000次,创造了当时该类型电池的最高纪录,其比容量、充放电速率也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相关研究成果及论文被C&EN (美国化学学会会刊) 等科技媒体广泛报道(http://cen.acs.org/articles/91/web/2013/12/Three-Ways-Make-High-Energy.html;http://cen.acs.org/articles/92/web/2014/08/Nitrogen-Doped-Graphene-Boosts-Lifetimes.html)。最近,通过自主研发设计原位扫描/透射电镜电化学芯片,实现了其对电极充电过程的实时观测, 相关成果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和Advanced Materials杂志上,同时被Wiley online等科技媒体广泛报道(http://www.materialsviewschina.com/2015/10/lithium-sulfide-battery-by-in-situ-electron-microscopy-and-cycle-stability-control-made-significant-progress/)。
工作经历
- 2017年05月至今 中国清华大学物理系长聘教授
- 2014年05月- 2017年05月 中国清华大学物理系双聘教授
- 2012年09月- 2017年05月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
- 2008年08月- 2012年09月 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终身研究员
- 2002年07月- 2008年08月 美国英特尔公司资深研究员、碳纳米管战略研究项目领导人、半导体技术委员会存储器件战略研究分支主席
- 2000年01月- 2002年07月 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 1996年10月- 2000年01月 日本电气基础研究所研究员
- 1989年08月- 1993年09月 中国清华大学物理系讲师
教育经历
- 1993年10月- 1996年09月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院材料科学博士
- 1986年09月- 1989年06月中国清华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硕士
- 1981年09月- 1986年07月中国清华大学物理系理学学士
教学
- 1987年02月- 1989年07月:清华大学本科生“固体物理”课程,助教
- 1990年02月- 1993年05月:清华大学本科生“固体物理”课程,主讲老师,64学时/年
- 2020年09月- 至今:清华大学研究生“量子物理学与工业革命”课程,主讲老师,64学时/年
- 2021年09月- 至今:清华大学研究生“高能量密度锂电池:基础与前沿”课程,主讲老师,32学时/年
研究领域
- 固态锂硫电池、镁金属电池、固态薄膜电池等新型电化学存储器件;
- 低维电子器件、离子学神经形态器件;
- 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
- 电化学过程及界面的原位表征技术。
奖励、荣誉和学术兼职
- 2012: 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 2012: 金鸡湖双百人才
- 2008: 英特尔公司器件研究部门奖。
- 2004/2005/2006:英特尔公司SRC指导项目奖。
- 1995/1996: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奖学金。
- 1995:日本金属学会暨国际先进材料与技术研讨会优秀展示奖。
- 1991:清华大学一二九青年教师奖。